每次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就想著,我本身都抱持的僥倖的心態將孩子送去學校,
卻又要他開心地上學,這樣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
每次看著他回頭跟我說再見的表情,我真的只希望他上學是快樂的,而不是他今天考100,然後認為我們會開心。
他說,老師都說考100分是很重要的,為什麼你們卻說不重要呢?
現在的學校不是不好,而是理念差很多;老師也沒有不對,只是做法我們不認同。
人文這邊的理念,用適性教育對待每個孩子並培養基本素養,了解並欣賞自己,
自我悅納的能力、尊重欣賞別人的能力、對學習保持旺盛的企圖心,這些不也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學習的嗎;
在這裡沒制服、沒有標準的考試模式也沒有一堆作業更不用談罰寫了,
讓孩子學著過生活、是人生必修的課題,我們需要這樣的環境及觀念,共同學習。
但是,不是來人文後不代表著就沒有問題會呈現,
當然這樣的學習環境,像是有四學期、每期十周,上下課無鐘聲,除了吃飯或放學外;沒有只注重分數的考試,沒有抄抄寫寫的作業,
也沒有課本,教學是動態,可以說話或者大笑,相對的書包也一定減輕很多;
除此之外,因為沒有特定的課表及課本,所以會讓人認為每天都在快樂遊戲,而沒有真正學點實質的東西,
像是數學或是英文…等,因為在觀念中,我們去念書就是背書,從被多分中學習,甚麼從遊戲中學習,怎麼可能;
如果教育體制不改變,未來回歸體制內的銜接的問題,會不會不適應,或者跟不上進度,是否會演變成自我放棄,
這部分的問題我相信家長還是很擔心的,當然我也會有些擔心,就像參訪前幾日的某天,遇到人文的孩子(五年級和娃娃國) ,
因為孩子要複習功課,所以我隨身攜帶著課本,想利用車上空閒時,來出來翻閱;可能我們聊到甚麼話題,我很自然的拿出課本,讓他們看看,
他們真的看不懂課本上的題目,甚至流露出害怕的眼神,(所以哥哥說他的家長有要求他去補數學,然後告訴我說,原來他媽媽跟他說的都是真的);
但是從他們跟我侃侃而談的對話並清楚且明白的告知我,我所提出的問題,都沒有有用一句『不知道』來回應我;
當下,我心裡知道我想要的是甚麼,想要給孩子甚麼樣的環境及未來具備的能力,那就是做個能獨立思考的孩子。
我遇到的那兩位孩子,甚至還很貼心地帶著我們走小徑回到車站,邊走邊介紹還說著那是她同學家長開的店,也帶著我們去歸還腳踏車,
我說你怎知道哪家店,哥哥對我說,這裡的腳踏車店只有兩家,因為妹妹的腳踏車就是在那邊買的,這一店家會修理不是從它們店裡買的腳踏車,
所以他們都會來這裡修理…雖然或許將來會如何誰都不知道,但從他們的態度及善良的心,已經讓我知道我要的是甚麼。
睡前,小豬突然問我何時可以去鄉下小學,
我問他,你很期待嗎? 為什麼?
他說,『對阿,因為可以煮菜上課還可以笑』,
我說你怎知道可以煮菜,
他翻個身說,『因為我有去參訪阿』;
隔天,在上學的路上,他又問我,『媽媽,甚麼時候可以去鄉下小學』,
我很訝異他又問我了,就很淡定的跟他說,目前我們也要等通知,所以你現在要先好好的在這裡上課,
倘若確定可以過去,每天可能要提早一小時起床,你願意嗎? 他點點頭
只見他小聲地說著,『甚麼時候可以開始呢?』
但我們除了想做還要有機會急能力去行動,
因為當我們考慮做這決定時,已經被視為異類了。
發生一件事件讓我很不愉快,但反而讓我思考,教育最終的目的到底在哪裡,某些被稱為怪獸家長也好,
老師本身的教學壓力也好,這些人不也都是在正常的體制內教育出來的,
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從小就必須養成良好習慣,成績分數91就說算考差,所以下課送安親班外加MPM數學、
下課回家繼續寫評量測驗,題目多練習考試就可以,
然後假日學鋼琴、學才藝、培養所謂的競爭力;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她的孩子不誠實會說謊,下課回家太放鬆,只看電視,
認為成績倒數,然後就用罵的卻也不問孩子為什麼,
哪裡不會,甚至還認為她自己以前是模範生,所以自己孩子分數也不能太差,也因為工作太忙,沒有閒暇照顧,礙於現實壓力,
只能藉由安親班來彌補不足;
我們不能去評斷那些父母的作法對或者不對,因為想法不同作法當然也會不同,只能當成自己的借鏡,避免發生類似的問題,
因為我始終認為陪伴,聽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感受到關懷,才是目前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