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期間結束後,約一星期後接獲學校電話,希望我們能進行第二次面談,
我心裡有底,一定有些狀況,當面談比電話談來的適當,就這樣短短的五天體驗老師給予的文書紀錄,我則用聽的來做些紀錄。
以下為老師口述所傳遞的一些訊息:
想要結交朋友,但方式使用不恰當,肢體動作頻繁、用言語挑釁,再者因為個子高、動作過大,讓別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排斥。
言語輕薄、嘲笑他人自以為風趣,但是言語傷人卻不自知。
團體活動部分無法融入,最後一天已經沒人想要跟他同一組,甚至在班上最文靜的女生都有想打他的動作出現。
缺乏自信,卻急於表現,希望取得大家的讚美及認同的共鳴,但往往結果不如預期時,會有想打人的舉動或者言語上的衝動,例如:惡言相向。
缺乏安全感,情感建立常常會提起阿公,例如: 學校有課程是烏龜他就會說我阿公也有養之類的,不只一次提到阿公
目前的重心在爸爸身上,因為媽媽會罵他,而爸爸會跟他玩,是他的玩具。
在寫作業的部分都是交差性質,老師要我寫我有寫就好,其餘的不是很在乎。
打掃時間故意將掃把藏在椅子下面。
跟班上的同學口語爭執甚至幾乎快打起來,班上同學連聲一起排擠他、不要跟他一起玩。
很喜歡運動,未來可以朝這方面來發展,但有時不愛撿球。
他喜歡報告老師,老師反問他,你知道為什麼同學不跟你一起玩嗎?
他回答『因為我的表情動作口氣,讓他們不舒服』他有察覺卻無法控制自己,認為我只要說對不起就好了
他玩得不夠,因為玩其實是一種情緒發洩,尤其當他在玩枕頭大戰時,打別人打得特別用力…
這些問題都是在試讀期間被記錄下來的,當面談老師說完這些紀錄後,他問我的第一句話是『我們這樣說你的孩子,你的感覺是甚麼?』
我倒抽一口氣的說: 『我知道我的孩子有些問題,這也是我來這裡的目的,在現在的學校,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些狀況,只會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後用罰寫來做處理,
而孩子常常報喜不報憂,老師不願意說明,孩子也不願意表達時,這些問題會越滾越大,當孩子隨著年紀越大,我們一定會越有衝突發生,而我們卻不自覺,
這些問題雖然讓我很擔心但也應該要慶幸現在能知道這些問題,因為一切都還來得及矯正。』
老師點點頭,繼續談我們的配合方式,
- 1. 家長必須進班陪讀,從中協助引導,讓他能融入這班群。
- 2. 限定一個時段,先按照他的需求給予滿足,不要抑制他否定他,父母不能說『不可以』。
- 3. 父母的優質陪伴,建立安全感。
這些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一切要按照孩子的狀況而定。然而再說這些問題時,孩子是不在場的。
回程路上,我想了很久,這些問題不是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問題,
如果沒去人文體驗,誰會說出這些問題,誰會知道我的孩子有這些問題,大部分的家長會先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嗎?
老實說…不會的,因為大部分的家長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有問題,只要有問題發生時,一定是別人的問題才導致我的孩子會這樣,通常家長這反應這樣是很正常;
除非家長願意自覺、願意接受才有方法來處理,這也是為什麼學校要求第二次面談的目的,學校不會拒絕任何學生,但家長如果願意共同協助,這樣才有效果。
做了幾年的父母,感覺好像有點失敗,但毋須隱藏,面對它、接受它才能來處理它,我相信這也是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課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