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太多道理,至少我講理。

有點亂七八糟,有點有頭無尾,當成果不如預期時,應該是適當的來尋求自我改變的時候。

我也毫不客氣地說出,你認為孩子出現某方面的問題(例如: 自信心不足或者人際關係)

主要都是因為媽媽本身太會說教的關係,然而選擇不正面回應,認為就是應該就是這樣,好讓我自己來進行反省。

請問,愛看書的我,分享好的文字訊息,就是說教,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說法,說好聽點,這是單方面的建議。

 

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表達跟溝通真的很有問題,我必須進行反思並自覺,並減少用說來講事情,用寫的總可以吧!

不能有負面情緒,要有正面的力量,因為要思考為何要繼續待下去?

除了喜歡這裡的生活外,然後呢?學學呂綠斯進行十點思考。

  • 某方雖然很有改善的空間,但是至少某些人是很需要這樣的環境,老實說我很喜歡這樣的環境。
  • 我從來就沒有認同誰的理念,如果真要說理,就是自己親眼所見親眼感受的道理。
  • 有時過於方便最後變成隨便,誤將無準則當成因材施教。
  • 表達能力真的有差,我是說我。
  • 每次的起頭很美,過程卻很粗糙,將其原因都歸咎於缺乏資金來進行栽培。
  • 認同大家都很辛苦,也體諒大家都很用心,但缺乏專業(溝通及觀點)需要認清這是個事實。
  • 要給敢在檯面上說的人鼓勵,因為絕大部分的都是私下說(我舉手),然而私下說的都有自己一套說法,
  • 孩子不願意離開,是該尊重還是放縱?
  • 錯把放牛吃草當作多元發展來尋求天賦?
  • 我沒有後悔,因為我們的確另有收穫,像是提升文筆讓其表達更加順暢。

 

神啊! 請原諒我,我需要管道發洩一下,別讓我成為箭靶!

好文章,看看

 

★科技突飛猛進,專家預言,未來10年許多工作將被機器人和演算法取代。五年後,你的工作還存在嗎?父母和教師,又如何帶領孩子面對未來數位世界的劇烈競爭?請見天下雜誌2016教育特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
現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年齡:71
成就: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影響教育界至今

* * *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一九八○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加德納認為: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去學習其他面向的智能。

加德納長久以來反對標準測驗。他認為,多元智能理論對於教育界最大的影響,就是尊重學習的個別化和多元化,尤其科技更讓個別和多元變得可能。

身為心理學家,加德納卻在教育界揚名立萬。其實最近三十年他在學術界投入的努力,已不只專注於多元智能,但他這輩子都被記得是「多元智能之父」。

加德納回憶,在滿十三歲、猶太男孩舉行成年受戒禮那年,他收到一份禮物──叔叔送給他一本心理學教科書,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和心理學相遇。他瀏覽這本書時,被書中一張「石原氏色盲檢測圖」吸引,才發現原來自己竟是嚴重色盲。從此,他對於別人眼中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感到十分好奇。

十分熱愛藝術的加德納,最後並沒有走上藝術之路,但藝術這顆種子,卻啟發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回憶,年輕熱愛鋼琴與其他藝術,但開始研究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後,卻很驚訝發現,這個領域竟對藝術隻字未提,促成他以此為職志,希望能在學院派心理學中,找到藝術應有的地位。

今年七十一歲的加德納,在三月剛獲得二O一五年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Brock international prize in education)。這個獎是表彰在國際上正面推動教育創新的人,「『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現代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票房明星,歷史上很少人像加德納般,對教育有這樣的影響力,」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的提名委員會,如此定位加德納和多元智能理論。

直到現在,加德納還是天天都會收到讀者透過各種管道,詢問關於多元智能相關問題。今年二月,透過電子郵件和越洋電話,《親子天下》直接聯繫上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的加德納,他接受了書信訪問,但不願意再談多元智能。為什麼?除因他過去已談過太多外,更因為他深深感受,要真正發展多元智能,需要父母的價值觀有所改變。他建議,父母最可以著力的就是以身作則,並且不要再用考試分數去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是成就。

去年,應「心理學研究所部落格」(gradpsychblog)邀請,他給十六歲的自己寫了一封信。他告訴十六歲的自己,要堅持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不要盲目跟隨「會讀書的猶太男孩就該當醫生、律師」或「哈佛畢業後,就該加入麥肯錫顧問或高盛投資銀行」等主流看法,隨波逐流。

以下是加德納回覆《親子天下》的採訪內容。他告訴父母和老師,不要再寄望更多考試可以評量孩子潛能,一個會問問題、願意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Q1:你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發現七種IQ》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深深影響教育界。若是你有機會擔任一所國中小的校長,你會如何做呢?

我想先強調兩個重要的觀念。

第一,我們應該持續把狹窄的智能定義發展成多元智能。人的強項天賦有許多層面,因為有多元智慧的存在,我們必須持續找出「多元」的不同面向,如藝術和人文類的智能等。學校應該提供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智能可以有發展的空間。

第二,堅毅的性格應該在正向的層面上被不斷鼓勵。不僅是透過不同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培養對挫折的耐受力,更應該去思考這些任務,是否對理想中的社會有正面貢獻。

在課程設計上,我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應該要深耕語言、數學素養,進而培養學生在科學、數學、歷史和藝術領域的通識理解。意思是說,讓學生知道科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家等,是如何進行他們的專業研究,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不同方式,理解跨領域的知識脈絡。

無論是學校課程或老師,都必須不斷提供有挑戰性的作業,並給予有建設性的回饋,讓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堅毅的態度。

Q2:你曾指出IQ智商測驗,只能測出語文和邏輯數學智能,偶爾也可檢測空間智能,也認為這些天賦在二十世紀很重要。在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你覺得哪些是預測在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

我並非要貶抑語文、邏輯數學或是空間智能的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紀這些天賦能力依舊重要。但若只是透過背誦知識來發展這些智能,是沒有意義的。

在二十一世紀,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

目前的確有些方式可以「評量」這些能力。但是,我更希望學校的老師可以用行為來以身作則,老師自己把這些能力化為日常的行動,做給學生看。並且不要透過考試,而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去認真的發掘學生是否真的可以解決重要的問題、勇於發問、創造出自己寄託熱情的產品,以及有無能力和團隊一起工作。

我一點也不贊成再用更多的考試來評量新的能力,我們已經有太多考試了。透過密切觀察學生的第一手創作,就可以預測孩子是否具備在二十一世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Q3:你曾參與許多重要教育研究相關計畫,會如何建議父母看待現在的時代環境?家長可以為孩子做哪些準備?

我自己也是一位父親,現在也是祖父,最希望孩子或孫子有能力問好問題,然後興味盎然的想方設法,找到問題的答案;更希望他們可以樂在閱讀與學習;也期待他們參與很多很多的體育活動、吃健康的食物;最重要的是願意幫助他人;當然也希望能幫助孩子發展多元智能、培養堅毅性格,讓他們願意貢獻這些寶貴的天賦,創造更好的世界。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在追求成績高分的公式,甚至想要找到「聰明丸」,讓學生只要吞下去就考高分。但只會考試考高分的學生,對未來社會是沒有幫助的。

會思考哪些事情對未來有幫助,而且願意真的捲起袖子去做的人,才是對未來有幫助的人,也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這樣的人或許也能考出好成績,但分數對他們來說,只是賺到的紅利,並非關鍵。

Q4:你曾寫過一篇文章〈給十六歲的自己〉,文中提到若現在的你有機會向年輕的你提建議,最想提醒的兩件事是:持續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以及不要只想著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為什麼?

你從我前面的答案會看到,我其實對於人類的未來很擔憂。地球資源已經被破壞得太過厲害,但我們現在發展科技最大的作用,卻只是為了社群連結,而非投入更重要、對人類更有幫助的事情上。

回首過往,歷史上偉大的領袖,沒有人是汲汲營營於考試成績和分數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