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跟人討論,教養有四型:民主、權威、寵溺、忽略。結果她回家問她先生,想知道自己的教養比較像哪一型。她先生說,應該是菜市場型,她因此有些情緒,後來別人跟她說,叫平均型就好,她也高興不起來。

 

事實上,她在討論完各種教養之後,就已經大略知道自己的狀況,不是那麼理想。她會試著說理,說到自己情緒控制不住,就打罵。生氣的時候,就不想理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又對孩子特別好,好到沒有什麼原則。

 

人家說,孩子要從小培養,她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送去上寫字課、數學課、畫畫課…。又聽鄰居說,有一個補習班很好,老師很兇,教出來的學生很聽話,她就讓孩子去試試看,結果孩子嚇到,從此不敢再去…

 

她就是道聽塗說,沒什麼中心思想。很依照自己的心情去做事,然後做法不同,說法就不同。講好聽一點,很隨興,講難聽一點,很任性。

 

所以,說是菜市場型教養,雖然傷人,不過很貼近實情。要用她比較能接受的說法,那就叫平均型吧!畢竟她的武功招數,變化多端,不按牌理出牌,很難看出是哪個門派。

 

不過,她雖然擔憂,倒是得到了一絲安慰。不是說這樣下去就好,都不用改變,至少,目前孩子沒有明顯的狀況,她也不太至於有過於激烈的表現。影響一個孩子的因素很多,很多孩子,在莫名其妙的教養之下,也能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不是平均型的教養,就會導致孩子變成窮凶惡極的壞人。

 

再次強調,不是說這樣就好,隨便教就可以。而是我們要站在一個現實的基礎上,去看待事情。以影響一個孩子來說,孩子本身的天賦、個性不同,爸爸、祖父母也很重要,還有同儕、老師,將來進入社會,有沒有剛好搭上什麼產業興起的風潮,有沒有貴人提攜…

 

回到媽媽身上來談,孩子的發展有其限制,強求也不見得有用,講到媽媽本身也一樣。通常,一個人沒什麼主見,常是對自己認識不清,內省不足,沒有什麼能力去辨別他人說法的真假好壞。

 

媽媽想讓孩子更好,想讓自己更好,無奈自己的能力不夠,也常被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所以,有時候人真的需要遇到貴人相助,要不然,連思考都進行不下去。

 

尤其是現在,關於教養的講法也不少,還有鼓勵體罰的。這講法還相當受歡迎,而且還常用恐嚇的手段,說孩子如果不這樣教,將來會完蛋。以她這麼容易緊張的個性,反而看得越多,越是眼花撩亂,更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媽媽需要被鼓勵,鼓勵她多搞清楚自己要什麼。如果她實在做不到,只好直接告訴她,要怎麼做,直接演練,模擬狀況劇,讓她有個劇本可以依循,比較不會東拼西湊,又胡亂教養一通。

 

有時候,孩子長大慢慢能理解,媽媽盡力了,只是這個理解通常會讓憤怒、傷心跟著一起來。不是她故意要對孩子壞,是她的能力不足,她也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不過,父母能力不足,常會用不是很正面的手段遮掩,這常讓子女過得更辛苦。然而,我們也得理解,如果父母被指稱是能力不足的父母,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是讓人很有情緒的事。)

 

從社會環境來說,大部分養兒育女的工作被指派到女性身上,這麼難的工作,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做。所以很多怪罪,最後由媽媽承擔,部分跟整體文化有關。其實,現代有一些爸爸,出來接下育兒的工作,也可以做的很好啊,不見得一定都要媽媽啊!

 

然後家事其實很雜,需要很有條理的頭腦。萬一,這個人的頭腦,就是很沒有組織、邏輯,那做家事就煩躁了,何況還要去帶小孩?!

 

說到底,我們到底是哪一型的教養?大概都是獨一無二型。我們在我們獨特的環境限制,我們父母本身的個性、能力、資源中,摸索著找出讓自己成長,也讓孩子能共同成長的方向。

 

父母的成長,常優先於孩子的成長。祝福各位父母,能承認自己的不足,又能繼續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