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仲清

以前在醫院工作,初診的時候,家長會填寫一張密密麻麻跟孩子相關的表格,以便專業人員很快地了解孩子的狀態。其中有一個欄位,是要填寫「對孩子的期望__________」。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大部分的家長,是填寫「健康快樂」。孩子如果年紀大一點才來初診,就會有類似「話不要太多」、「專心一點」、「情緒管理好一點」…等,這類在個性或能力上的要求。

簡單來說,隨著孩子長大,家長的期待,從健康快樂,到個性良好,到成就不落後,甚至卓越,慾望逐漸膨脹。最後關於成就的部分,是我在演講的時候,碰到孩子國中小以上的家長,他們直接對我的表達。

「我的孩子回家不練琴,該怎麼辦?」、「我的孩子只有數學比較好,我想要他每一科都不要太差,該怎麼做?」、「他對什麼都沒興趣,運動不算,那對未來只能是娛樂,我想要知道怎麼培養他?」、「他讀書讀不下去,我怕他會被退學,要怎麼幫助他?」、「怎麼讓孩子成為某個方面的天才?」…等等。

以前,有一位教授上課的時候,他提到,他覺得家長很貪心,總是好還要更好,現在做到80,以後就要做到100。我認識有家長,孩子好不容易某次僥倖得了第一名,家長便要求:「這表示你做得到,以後你都要第一名!」

最後,家長為了要求孩子的成就,可以犧牲孩子的健康,不快樂也沒那麼在意。然後,孩子便感覺到,在家長心目中,成績、分數似乎比他個人重要。

我想到某些家長,孩子好像還可以,就拚命塞,用才藝與功課把孩子的時間填滿。孩子抗議,只要安撫得下來就行。然後,家長義正嚴詞地,「我花了錢,你就要有好表現!」

好像家長付出很多,只有一些「卑微」的要求,孩子不能不同意。他這麼辛苦賺錢,也許有很多要求,那也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就算再怎麼不滿意也該領情。

孩子聽話,就多要求,要求到他受不了再說,只要暫時不出問題就好。孩子不聽話,就打罵威脅他,若他還是反抗,那就幫他貼個叛逆的標籤,然後隨他去。

我又想到,某些家長,貪得孩子的愛。孩子如果只愛他,他就高興,孩子如果愛別人,即使這個別人就是家人,家長就開始挑撥離間、挑剔。因為孩子跟其他人的關係越不好,看起來就好像會跟他越好。

我在親子遊戲場,曾經看過,家長為了拍照,逗得小小孩笑得燦爛,有很多親密的互動。放下相機,掛在家長臉上的笑容就很快消失,態度丕變,對小小孩不斷焦急地催促與威脅。我也看到,比較大的孩子要找大人講話,大人就只在意他自己想拍照,還會喝斥孩子擺好姿勢、看鏡頭、微微笑。

照片裡的笑,好像比真實的笑容,對家長更重要。

我不知道,這些大人是不是非常需要藉著孩子的笑臉,在社群網站上得到關注?然後,藉著他人對孩子萌樣的正面回饋,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個成功的父母?

所以,越拍越多,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因為被肯定的感覺真好,即便這樣的肯定,並非來自於孩子本身的直接回應。

在臨床情境中,有一種特別描述父母的少見心理疾患,在新的診斷標準修改後,稱為「他為的人為障礙症」(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這個診斷是針對加害者,而非受害者。常見的案例是,父母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蓄意讓子女生病,然後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滿足。

在這種極端的狀況下,父母心裡的滿足為優先,孩子的幸福則不見得是重點。這樣的症狀,可以持續數年。即便父母得到某些正向的感受,但也很常見到擔憂、痛苦,換句話來說,這樣的局面,大致上是親子雙輸。




我最近好喜歡他的文字讓我可以重新省思

 

在觀察孩子人際關係互動時,我發現有時候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時,即便軟硬兼施,是無法結交到知心朋友,為什麼呢?

 

我們常把焦點放在問題上,但有時候問題發生的當下並不是問題,而是我們對問題所反應出來的情緒所造成的問題。

 

社群網站有時候也讓我感到模糊到底上傳心態是在哪,直到看到這篇文章後心有戚戚焉。

 

智慧型手機的便利讓我們無論玩到哪吃到哪都可以打卡拍照分享給朋友圈知道

 

有時真的實在搞不清楚這內在動機到底是純分享還是在炫耀

 

偶而也會寫些內心話,希望獲得朋友的共鳴及慰藉

 

多一個讚或者留言便讓自己感受到肯定或者被重視

 

有時候想想到底是不是因為內心太過於寂寞連找個吐露心事的朋友都沒有,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感受自己被重視?

 

 

跟朋友舊事聚餐大家的合照就會上傳有時候這是個很方便存取照片的方式然後呢

 

我有個朋友他的另一半很喜歡打卡上傳,不論是出遊或者在家裡,有時連私密的生活也會PO網上傳,

 

先生告訴她,不要甚麼都上傳,希望能保留些個人隱私,但太太不以為意,後來兩人為此意見分歧而鬧離婚。

 

也聽過,每次出遊都會打卡上傳親密照,讓我們這些朋友都覺得羨慕,婚姻真的是美滿又幸福,但最近卻得知雙方正在鬧離婚官司,

 

這真讓人匪夷所思,原來表面的歡樂和諧,又能代表著甚麼,每當夜深人靜後,生活是快樂還是悲傷,只有自己最知道。

 

而那種到哪玩都要打卡上傳的心態,有時想想到底是為了去玩而打卡,還是為了拍照上傳所以去玩,常常會令人搞不清方向,

 

但這都是個人網路自由,只要言語不傷害任何人或者違背公序良俗…

 

而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尊重每個孩子有說『不要』的權利。

 

有時候自己真的太自以為是,過度的以愛之名,卻造成阻礙;

 

但有時候能在社群閱讀到幾篇受用文章,讓自己可以更加瞭解自己的內在動機,藉由反省加以矯正,

 

或者能善用社群網站團購些生活物品,卻是讓我這位家庭主婦感到一些小確幸的

 

大人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滿足,要適可而止。孩子的身心能健康成長,則我們從孩子身上感受到的快樂自然會源源不斷。

最終,我們不能過於依賴孩子滿足自己,那不但可能對孩子不利,更可能放棄了我們獨立的追求與生活。

By 洪仲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ckelly 的頭像
    cbckelly

    Kelly's blog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