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過放學後的生活嗎?
老實說
我從來沒有想過
因為放學就直接回家寫作業然後吃飯洗澡睡覺了...
。這次換我親自上場體驗。
小豬早上七點二十起床吃完稀飯水果才出門,一直對遲到這件事產生恐懼的我八點五分才到學校,我很緊張,
結果發現本不需要趕,因為從八點到九點之間是家族的晨光時間,可到各角落,玩自己喜歡的遊戲,看自己想看的書籍。
九點開始正式上課,不過,雖然上周開學,本周才正式開始,所以上課前先來分配打掃區域。
更有趣的是這打掃區域,是由孩子來自己決定要做甚麼,我本心想,這群孩子真的了解嗎?
結果,老師先將工作區域及內容和需求人數告知清楚後,由孩子舉手來決定。
打掃廁所、清理及倒垃圾、 沒人舉手。
擦黑板及打掃上課教室場域、走廊,超過需求人數,然後用剪刀石頭布及黑白黑白我勝利來做決定,
每個孩子,都變成心甘情願地接下這工作,結果小豬沒舉手,後來遊戲後決定掃男廁,四人一組。
但好笑的是,打掃男廁變成了他最開心的事情,再者跟班上同學產生互動了。
決定完後,就帶著自己的水壺和工具箱,跑班上課,這次是上字的童話。
上課內容跟方式,如果要的是學到的多寡,恐怕會讓我們失望,
例如:『開』先從古字(象形字)介紹起,再來由孩子抽籤來講出開的用語,再用扮演的方式來猜猜看,
整個學習活動是呈現出有趣的畫面,讓孩子學習自己表演。
十點下課到十點半,是下課時間,小豬看著操場上有人在踢球,他靠著我,我問他怎不去玩呢?
後來我想示範一次,就問其中一位同學可否讓我加入,同學說『如果你能踢進三球,我讓你們加入』,結果小豬踢進了球門,我們拿到了參與權,
完全利用了下課三十分鐘的時間。
接著再上一大堂課到十二點用餐,小豬說『走,我帶你參觀我們的餐廳』。
午餐後,孩子可以選擇睡不睡午覺這件事情,有些孩子不想睡,就玩益智遊戲,我後來才知道為啥要玩益智遊戲,
因為避免吵到其他想睡覺的孩子,小豬拉著我說要玩棋子,老實說那種棋子並不難,但我沒有玩過,小豬一邊教我卻一邊偷吃步,
因為他總是捉弄我,然後再說我怎麼那麼好騙,卻因為這樣讓我又上了一課。
在玩棋的時候也會有其他的孩子圍繞在我們身旁,靜靜的看著我們玩棋,老師說這時候就是觀察每位孩子的最好時刻,
因為沒有人要求你要做甚麼或者怎麼做,反而大家只能去想著,我要做(能)甚麼,學著自我作主,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發呆放空,只要不吵到午睡的同學。
二點再開始下午的課程,但這中間我外出吃飯。接著有三十五分鐘的打掃和下午茶時間,然後就是四點放學,下午茶會有家長輪流提供。
當我看著他打掃廁所的模樣,他實在開心極了跟上午選擇後的面無表情,實在相差甚遠。
我利用時間跟老師大致聊一下
老師很願意分享,只要你願意提問,
然後談的不是只有針對我的孩子,他分享的很多,
他說的那套理論基本上不單單只能用在教學上,是整個家庭和學校的結合,
就像我們為了甚麼是生氣或者罵孩子時,內在動機為何
『你對他人的不悅或者憤怒,都是對你自己所呈現的不完美而生氣,你現在所理直氣壯的生氣,其實就是反射出內在的那個自己,
如果你不願意包容自己,怎能包容別人呢?』
要孩子自在,不論你在不在,他都能自在地做真正的自己。
為了在父母面前求表現,所以會壓抑自己,做到家長想要的那個樣子,在家長看不見的背後,小動作卻很多。
每個孩子的變化不同,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並做自己,可是當孩子呈現那個真實的自己時家長多半卻不願意承認,
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會這個樣子,你說這不是很矛盾嗎?
所以該成長該學習的不單只有孩子而已。
真的很讓人省思的談話內容
放學後,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利用,可以騎車到海邊看人家釣魚、天熱就跳下去泡水。
至於回家作業就是,閱讀一本故事書和做件家事。
我發現小豬有些許變化,懂得表達出某部分情感,他說『媽媽當你聽到不好聽的話時,記得心臟要關起來,這樣就進不來了,你也不會生氣了』;
雖然還在適應教學的方式,但他就是可以玩得很開心,天生樂觀,這點跟我有像。
學校附近有很多同學家長開的店,這次我們就讓小豬帶我們到班上同學家所開的店去消費,看的出來他很滿足。
放學後的生活,也挺精彩。
因為孩子,我們才發現,會想念的事,也就這些了,不多也不複雜,生活更充實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