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見面第一句問候語,『吃飽沒』,
當了家長後,台灣家長見面第一句就問『你的孩子,考試考幾分?』,
每當有人我問,你的孩子考試考多少分時,我總是微笑的,然後認真的看著對方,
反問,你認為分數代表著甚麼?這類家長通常回的都吱吱嗚嗚不知所云,
我發現,這類的家長絕對不適合成為我的朋友,因為物以類聚而我們卻相差甚遠,我無法高攀;
然而不是因為我孩子的分數低,所以我難以啟齒,也不是我的孩子分數過高,怕傷了對方的心,
而是,只會問分數這膚淺的表面問題,就像我反問你,『請問你在這家公司的薪水多少?』來評斷你的價值一樣,
可否想過,分數代表的意義是甚麼?
我並不反對用分數計算分數,但是過多的大人(老師也好家長也好),總認為分數越高越好,甚至91分跟98分就相差甚遠,
所以出社會後會認為薪水越高代表越有價值,越受公司受用?或者代表著地位越高?
而薪水低的就是不好,低賤還是…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無法接受『吃苦=低薪』,反正薪水這麼低,乾脆不要做,免得又被別人說閒話,
至少沒工作可以推給時機不好、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等,而造就出這些孩子這樣思維的又是誰,能說這些孩子說得不對嗎?
我發現,在評斷這些孩子不努力好吃懶惰前,請先想想自己,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及師長們。
給孩子怎樣的思維,他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回饋,
就像當你餵他吃甚麼食物,他就拉甚麼出來一樣。
我的孩子即將升上二年級,我們從未要求分數這玩意,對於分數這詞彙我們也用得很小心,就怕他會錯意,
可是他卻還是在意,因為分數越高越受重視,所以考試時無法克制自己拿出課本出來檢視自己是否有寫錯,
只為了在學校得到所謂的重視及師長的讚美,我並沒有任何責怪之意,反而感謝這樣的問題呈現讓我提早覺悟,而不是等著孩子出現問題後才來處理。
我知道,台灣教改改得亂七八糟,我知道現在我無法體會這些家長及學生的苦,
但是只因為差幾分而沒有進所謂的明星學校而鬧自殺時,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而媒體大肆報導,讓這些問題呈現
是說好處是,提醒家長注意身邊的孩子;而壞處是,可以用這種激烈手段,來受大家重視,告知大家『我們好辛苦』。
是的,你辛苦養大孩子,死在分數上,為了分數,而傷害自己,如果是我,我會無法承受,
而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何在漸漸長大後,缺乏自信、遇到挫折就想死,我不懂真的不懂…
而這些大人,表面上是站出來為自己及孩子發聲、抱不平,但是,這樣就能解決嗎?
然後說不通說不過,沒達到自己的目標就以死明志,是還活在遠古時代嗎?
拜託!!醒醒吧!Wake up
請帶領孩子們一起找尋可發揮的興趣,讓他們的身、心、靈有適合自己的棲身之處,才是人生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