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40101_160859  

 

【聯合報╱鍾漢威/律師(德國)】

2014.01.08 04:11 am

 

近年來,台灣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優勢、為了缺乏人才的問題而頭痛,在陷入一場與經濟體系相似的南韓的壕溝戰時,讓人看到台灣企業無論是升級轉型或是創新產品時束手無策的窘境。奇怪的是台灣處處大學,卻沒看到人才質量有明顯提升。因為台灣人才培養失敗是系統上錯誤,並不是個多建大學就能改變的事實。

 

台灣家長還是有保護過度的趨勢,子女成長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另外台灣的父母仍然對職業選擇多數有錯誤偏見,選校不選系,上大學不上專校。醫生律師是好職業,音樂藝術只能是興趣,賺錢是成功,為了理想嘗試是失敗。偏見由下往上傳遞,造成社會對專業學校錯誤的價值觀。不重視孩子興趣,重視社會地位,造成「虎媽」式的變態壓力逼子女放棄自己的選擇。台北放眼到處都是大學,但是學生沒有念書的熱情,只有應付的無奈。

 

國家政策的忽略更使得制度缺陷雪上加霜。考試成績好並不代表一個人能夠作為企業的人才。實務業上的挑戰除了業務的知識外,還需要能夠面對失敗的社會經驗、與其他人合作的溝通能力、談判的手段、處理人事問題的智慧等等,大學課本中所教的理論與實務業界中需要的能力天壤之別。

 

只在圖書館、補習班和電腦前長大的低頭族,在大學畢業前除了逛街沒有和社會接觸的經驗,不管成績再好,頭銜再漂亮,對台灣企業及經濟發展是沒有價值的。台灣國家發展的未來不能只靠會考試的媽寶和博士生。

 

台灣人才培養的問題需要多方面的措施解決:一、短期內改變考試內容及教學方式,以激發創新力為測試重心。二、中期矯正大學結構,理論教學需要實務業經驗補充,引進德國雙軌培養方式,在大學念書同時在實務業裡做能力培養。另外資金補助專業培養,鼓勵青年自立踏入社會。三、長期宣傳大學外職業選擇,改變封建意識形態。

 

教育系統改革是沒有數字的政績,卻是對國家根本最有效的投資。

 

 IMG_20140104_122205

那該怎辦? 台灣的教育就是這樣是要迎合社會,又要孩子快樂成長,

在這大染缸中,如何做的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真的很讓我們思考,而非只是孩子

不過其實這幾年台灣也有許多家長也漸漸能接受,尊重並讓孩子自己選擇,

注重孩子的一生,而非眼前的兩三分,這只有你的孩子上了小學後,才會有深刻體驗,

做父母除了要學習及還要保有堅強的意志力及正向的樂觀態度;

就像,你接到小孩的成績單,你會先看的是分數,還是先了解題目...

有時候,不想人云亦云,不願隨波逐流,不做互相比較,當父母的也必須當半個瞎子和聾子,

我認為,獨樹一格的性情,或許讓別人感到怪異,但只要不傷害及侵犯他人,並無不妥

因為這樣才能聽見並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老實說,教育跟工作一樣的道理,很多事情並非只有片面之詞或當下的感覺,

很多事情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或者簡單,就像我跟兒子的老師可以因為一通電話而達成共識一樣,就因為我表達出我想說的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