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陣子,小豬會常常三不五時就問,媽媽,你愛我嗎?

我一直在想這句話,為什麼會這麼問?然後也在思考如何更具體的回答,有時心裡會想著,我當然是愛你,但為什麼你沒有感受到我對你的愛呢?

是因為我用錯方式來愛你,還是孩子要的不是我現在自以為是的愛呢?

想了好一段時間,也慢慢的觀察並希望自己能夠察覺到底是哪邊出了問題,如何修復我們之間的關係;

直到我看到了這篇文章,各種關係,都可以運用這方式來想,真是當頭棒喝,感謝!


《洪仲清》

我不喜歡你做的事,並不就代表我討厭你或者不愛你這個人。

以孩子來說,孩子會偷東西、偷錢、打人、惡作劇、唱反調…,情節輕重不一。很多時候家長會痛心疾首,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

甚至會對孩子失望到心灰意冷,半放棄地面對孩子的教養。

我們可以這樣想想看,首先,這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遇到了,就是要教,不代表孩子就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我們要把「人」與「行為」分開,這樣比較好處理。

其次,孩子也會有羞恥心與自尊心,過度的責罵,甚至體罰,可能要小心有破壞親子關係的風險。親子關係一破壞,我們說出口的話,孩子就比較不會聽。

也就是說,我們聚焦的範圍,在行為本身,討論行為的背後原因,如何避免與預防。

倘若孩子因為不良好行為,可能已經在商家、學校,甚至警局,得到部分的教訓,我們是要讓孩子確知不良好行為的後果,而不是要擊垮孩子的自尊、自信,這是讓「災情擴大」。

一個人要有適當的自尊、自信,才有站起來的力量。各種關係,都可以用這方式來想。

我們不喜歡對方的某個行為,我們確實有種自然的傾向,會想要以偏概全,全盤否定這個人。

即使這個人,平常還是對我們有些付出,我們只要看到一點這個人的行為不檢,我們就連他過去對我們的好,不但忽略,有時甚至還會把好事一併作負面解釋。

這種自然傾向,讓關係的修復更不容易。吵架的時候,用詞就很明顯「你每次…」、「你都…」、「你根本不在乎…」,這很容易讓一直努力或者正在努力的人,心灰意冷。

那就是我們對不良好行為的厭惡,氾濫成災了!

本來喜歡的人,經長久相處決定廝守一生的人,後來因為各種小事,而變得討厭,這種以偏概全、全盤否定的傾向,要負一點責任。

有時候,是我們不懂得處理情緒,而任由積累的負面情緒,都投射到對方身上,進而錯誤地產生認同。

一個人若能感受自己仍然被在乎、仍然被關懷,那麼,他會更願意為了這段關係努力,去克服對他自己來說,也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

關係中的正面能量經常是存在的,常可以從關係建立之初來思考尋找,我們不能輕易讓負面能量把它掩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