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38  

 

我還蠻喜歡這篇文章的~很有共鳴

 


 

最近跟朋友聊到,要小心討好與建立關係之間的分別。人與人之間是有界線的,即便親如父母子女,也不能隨意越界。

抓緊親子間的界線,我們照顧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同理孩子的情緒,可以培養好的親子關係。

可是,孩子偷父母的錢、隨意輕賤父母,這樣還不處理,即便暫時沒有破壞關係,在親子雙方之間,那股心中沒說破的負面情緒,可能伺機而動。

長遠來說,還是對雙方不利。

在雙方劃下界線的時候,要合情合理,最重要的是,雙方都要對事實有一定的共識,這就需要真誠地把實際的狀況講開來。

譬如,談到用錢,就要參考家裡的經濟狀況,搞清楚之後才能共同討論、謀定規劃。我碰過家貧充胖子的狀況,當然也有富裕但裝窮的案例。

像是明明家境不寬裕,還一直借錢滿足孩子的慾望,那就很接近討好了。

又譬如說,常把孩子捧上天,孩子自然會有短暫的高興,短期好像對親子關係有幫助。我碰過一位媽媽,就很喜歡對孩子說,

孩子比媽媽還聰明,比媽媽還懂很多事。只是頻率過高,在某些部分也言過其實。

於是,媽媽要管孩子的時候,孩子很常頂嘴,頂得媽媽有時不知道該說什麼。孩子的理由就是,既然他比媽媽聰明,為什麼要聽媽媽的?

愛孩子,不能不管孩子。管孩子當然有可能讓孩子不高興,但是一定會破壞關係嗎?未必,要看怎麼管。

這就要回到基本功了,教養的邏輯與準備很重要。講話要合乎邏輯、前後一致、以身作則,雙重或多重標準,很傷害自己講話的分量。

即便是對孩子特別好,標準特別低,這種討好的方式,長久下來,孩子還有可能不領情,覺得自己應該要得到的還可以更多?!

要能前後一致,那平時對教養的準備就要夠充分了。不能說每次都要等到遇到問題的當下,才來想辦法,那常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說法,

或者不斷讓步,又削弱了自己身為父母的威信。

多去了解孩子,進一步如果能多了解孩子的環境與同儕更好。常有可能還沒出現問題,就已經看出端倪,先行預防與約定。

那麼,就不會等到孩子已經行動一段時間了,才開始反對,這樣管教的效果就會比較差了。

多看教養訊息,多跟人討論。有必要跟孩子談重要議題的時候,有家長甚至上網找資料,像在跟老闆簡報那樣,爭取孩子的認同。

多一分準備,多一分效果,這很自然。

所以,我見過管得好的家長,甚至相對於溺愛孩子的另一半,更能得到孩子的認同。

這份認同,有時是來自於一種敬重,孩子能看到父母的付出,父母又能先自我要求,那就有可能變成孩子想模仿的對象。

討好他人,有時會委屈自己,常弄得人際界線不明,將來相處更困難。管教對親子來說,有一部分的功能就在劃界線,界線能劃得合理彈性,大家都自在,又能表達自己,對關係才有長遠的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