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40730_201311  

我最近常在想一個問題,關於安慰;

當我或者當別人(那個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者好友)面臨困難或者挫折時,你或者妳一定會想盡辦法給予關切及無限的祝福,

而通常這樣的行為被認定是正常的。

 

就拿我親身例子來說,我有朋友結婚將近七年,一直膝下無子,剛新婚時是那麼地期待新成員的來到,一直過了幾年後,

就如我們所知道的,似乎一受孕就流掉,連續好幾次,可想而知那是多麼的讓想當媽的人無法接受,抱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靈,只能藉由宗教來撫平;

或許在別人的面前總說,一切順其自然,卻在棉被裡哭紅了眼,或許有些話語是不可向外人告知,或許也想在別人面前堅強,

而我一開始小心翼翼的安慰字眼,就怕詞不達意造成誤解,當然每次的安慰,回應從謝謝到防備,到最後即使知道也不給任何的回應,

我想畢竟那是人家的事情,過多的慰藉不見得是好事,有些安慰只是多此一舉,

有些事情適度的不知道比知道來的重要,當然或許你會說,因為他只是個朋友,又不是你在乎的人,所以我可以不必理會。

但我覺得這說法並不是很對,事情也同樣發生在我家人身上,我也是相當的惋惜不捨,但是無論如何的安慰,都比不過自己本身能走出來的重要,

當然,我從不安慰別人『不要難過』,因為我們不是神,我們有七情六慾,活生生的跳著,是有神經系統的;

我記得我這樣說過,『我不會勸你不要難過,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難過不要太久,要自己走出著這個難關,才能繼續的往前走。』

這句話,通常我也是拿來說給自己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我們必須心懷感激地活著,面對著。

 

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或許無法理解,如果沒有感同身受,過多的安慰似乎對他人來說都只是同情而已。

況且,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反應不一,或許對每個人來說的『問題』並不是問題時,那安慰就成了多此一舉。

安慰,不一定是感同身受這句話很貼切

有時候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過於重要,總覺得要說些甚麼或者做些甚麼,才對的住自己,才叫做朋友,

就拿我的例子說,遇到的一個比我年長的長輩總是喜歡指使指令,不聽從就惟恐天下不亂,甚至搬弄是非然後再跳出來當英雄,

似乎年紀比較小的我,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來表達,那感覺似乎被人巴左臉後,然後還要說謝謝,

在我還沒生孩子時,通常我只能抱怨然後深感委屈,無法宣洩只能壓抑在自己的心裡,

但在我有孩子的今天,同樣的問題再發生時,反而讓我看見他的自卑及童年時的陰影,

頓時我鬆口氣,也放過自己,同時發現自己的成長,

我不在到處抱怨及感到委屈,也不再爭辯甚麼,我在內心深處跟自己說,我知道我沒錯,既然沒錯別人怎說是不用在意的,

人生還有好多的事情,我不應該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爭口舌之辯,我知道我現在已經比過去好太多了。

當然,我訓練自己情感過於獨立,來自於所遇到的問題,但我感謝每個問題的發生,我感謝問題發生時每個人的祝福,

前提是我必須自己願意接受這個問題,而不是一昧的被安慰,被強迫得接受這些安慰,

在安慰前,傾聽對方所表達的一切來知道對方的需求,再給予適當的方向及註解,這才能叫做安慰,

如果只能一昧的強調『我』的觀念及想法,這樣你所給的只是你想要而不是對方所需要,

就像是,我認為你應該怎樣做,我覺得你很委屈,我覺得… ,都以『我』為出發點,而非真正的安慰那個需要安慰的我,這點好可惜,

每個人都想給他人一盞明燈,但有時給的是夜燈,卻不自覺。

 

如果,當我不覺得是個問題,而你卻給予安慰,這叫做多此一舉。

如果,當我覺得難過時,而你卻自顧表達個人看法及認為,這叫做自以為是。

如果,我真的難過時,只要靜靜的聽我說,這樣就可以。

 

 

我知道心裡的顧慮

我知道已經習慣的事情突然變得不同時改變會有些困難

但我們必須突破自己的心房找到生活的原動力並用樂觀的心情來堅持到底

我們必須認定共同努力的事情這是為了我們的夢想而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