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做錯什麼不重要,重要在做對什麼;
一個孩子不會什麼不重要,重要在他會什麼。

我還記得盧老師推廣獨輪車的活動,
一個受傷的孩子,要的不是與同情,而是堅持,
讓孩子們由一次次的練習、自我挑戰與堅持、進而自我肯定...

少年保護官盧蘇偉
在他心中,這世上沒有所謂行為偏差的孩子  

採訪/劉宇青 

  一個年紀輕輕的男孩,被送進了板橋地方法院。
  在他身上,看不到這個年紀該有的飛揚神采,受毒害而孱弱的身軀,讓父母憂心不已。男孩一再重蹈覆轍,始終無法戒除毒癮,當少年保護調查官盧蘇偉接到這個個案時,孩子的父母幾乎打算放棄了。
  「我希望父母能改變心意,」盧蘇偉說,「父母是支持孩子走回正途非常重要的力量。」他要孩子向父母認錯,但孩子道歉的態度敷衍。心急的盧蘇偉當下決定身體力行做示範。他在孩子面前,向孩子的父母下跪說:「爸爸,對不起,我一而再的犯錯讓你傷心難過,請你再給我一次機會。」盧蘇偉突如其來的舉動,感動了孩子的父親,「這位爸爸當場淚流滿面,氣得要孩子跟我下跪道歉,」盧蘇偉說。這個多年前的事件讓盧蘇偉感觸頗深,倘若他當時也放棄了,這個孩子會變得如何?他暗暗告訴自己,永遠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十七年來,盧蘇偉輔導過三千多名少年,每一次,他都盡心盡力並樂在其中。但近兩、三年,他對自己之前的努力,似乎有了疑問。「在幫助人的過程當中,我們都認為自己做了很多事,覺得自己的工作是門專業,然而專業的定義其實是極度的主觀加上偏見,」深有所感的盧蘇偉說,「現在,對來到這裡的孩子們,我不在乎他們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只希望在此時此刻內,能給他們一種被愛與被了解的感覺。」
  從一味要求孩子戒除惡習,到現在懂得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盧蘇偉有了如此的轉變?除了不斷地檢討自己及研究人性的奧妙外,一路上陪伴盧蘇偉成長的家人及老師,對他影響至深。
盧蘇偉的成長歷程和一般孩子不同,在他八歲時感染了日本腦炎,醫師告訴盧蘇偉的父母,即使救活了,也只是個植物人。
  所幸,盧蘇偉並未成為植物人,但腦中的短期記憶功能受損,一直到小學五年級才學會識字。「我的人生很幸運的是,我媽媽並未受過教育,」盧蘇偉說,「她自有一套獨創的識字法。媽媽第一次教我的三個字是『馬、鳥、寫』,這三個字對我來說幾乎是一樣的,但媽媽告訴我,馬就是頸部有長長的鬃毛;鳥兒有張尖尖的嘴;會寫字的能做官,做官的都戴帽子。我媽媽就是用這種方式教我識字。」
  好不容易小學畢業,國一時,盧蘇偉的姐姐盧美貴正是他的導師,「姐姐發現沒辦法教我,只有把我轉到海山國中的特殊教育班。」但盧蘇偉又因適應不良,先後換過三所學校。這當中,有一位海山國中的國文老師時常鼓勵盧蘇偉,即使在盧蘇偉離開海山國中後,她仍不斷寫信鼓勵他,數十年如一日。「我現在已經不叫她老師,改口稱她為媽媽了,」盧蘇偉笑著說。
  日後,盧蘇偉花了七年時間,考了五次大學,最後因為退伍身分加分才進入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大二時,遇到一位馬傳鎮教授,他測出盧蘇偉在記憶、理解能力方面的智力偏低,但邏輯分析、創造思考能力卻很高。從那時候起,盧蘇偉開竅了,他懂得運用自己擅長的能力來學習,成績登時由黑翻紅。
  正因為周遭的親人、老師從不放棄盧蘇偉,這份恩情,盧蘇偉無以為報,只有將這份感恩回報給孩子們。「老師對我無所求、完全接納的態度,影響我在輔導上的轉變,」盧蘇偉說,「我們一直以為知識是幫助人的工具,但在幫助人的過程中,知識反而成為一種障礙。知識只是一種經驗,你帶著別人的經驗來看待這個孩子,反而阻斷了和孩子之間的溝通。」
  例如輔導吸毒的個案時,盧蘇偉認為,不應忙著指責孩子,「我會問他,吸毒時的感覺是什麼?在吸毒時他想要什麼?」盧蘇偉說,「我讓孩子重新經歷那段過程,去感覺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吸毒之所以難以擺脫,是因為它能帶來一種生理上的回饋和刺激。「我曾經問過一個吸海洛因的人,吸海洛因有什麼感覺?他說,在初時半秒鐘的時間內,會有一股菊花的味道衝到頭頂,」盧蘇偉說,「我們無法理解,花如此昂貴的代價,只為了短短半秒菊花味道?但那卻可以讓他從極度不安、焦躁的情況下興奮起來。」
  盧蘇偉也發現,人在覺得快樂的那一剎那,腦中是空白的。「吸毒的人如果想要的正是剎那間的空白,可以鼓勵他用別種方法獲得,例如持續的運動。我教我的個案輕鬆地在原地跳,持續跳了十分鐘後,他的腦中會有一瞬間像吸毒的感覺。你可以讓他了解,不需要花大錢買毒品就能得到相同效果。」
  在這次訪問之前,盧蘇偉正在輔導一個吸毒的十九歲少女。「她今天告訴我,她決定從國一重新讀起,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開始。我問她,做出這個決定後的感覺如何?她說,覺得好像踩到地的感覺,以前總是很飄浮,離這個社會很遠,」盧蘇偉說,「我們引導孩子去覺知到自己處在一種不安的情況下,要去尋找一個能夠讓她舒服的方法。而這方法不是我們強加給她的,是她自己去找的,在這裡,我們不為孩子做決定。」
  盧蘇偉認為,這世上沒有所謂行為偏差的孩子,他們只是做了一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事,和其他孩子並沒有兩樣。「他們只是缺乏愛,這個世界懂得愛的人並不多,」盧蘇偉感歎地說。

講義英雄的人生觀
  幸福就是現在,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奧修裡用了Here-Now這個字代表現在。幸福不是去追求或學習,專注在每一個片刻,就有幸福滋味。

請說出你最景仰的人
  我景仰的人有三:佛陀、老子、奧修。這三個人有個共通的特質,他們都活在他們自己當中,活在此時此刻。 

你一生中碰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如何克服?
  以前認為任何事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但以我現在的認知卻不是這樣,我認為生命是偶然的,任何事情的發生不需要原因,也不需要有結果,它就是發生在它該發生的時候,消失在它該消失的時候,你只要在那片刻當中去接受它,了解它,擁有它,在那片刻當中,就是最富足的。挫折其實只是來自於我們對生活有不一樣的期待所致。 

你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是什麼?
  深刻地了解自己,沒有比這更有價值的了。 

你還有什麼理想未實現?
  生命其實在一開始時就抵達終點了,沒有什麼理想未實現的。人一生最渴望的不過是愛、寧靜、快樂,但我們常去追求外在的東西企圖得到內在的東西。愛、寧靜、快樂其實你一直擁有,不須外求,只是你不知道自己擁有,這就是我所謂已抵達的意思。 

你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平實中見到人生的智慧。講義一直有個前進的方向,企圖帶領人提昇思想上的品質。講義不教你成功或理財,只是教你如何去生活。 

資料來源:講義雜誌 9210 

 

 

 

盧蘇偉教育撇步:讓孩子覺得自己棒

2008/11/16

 

張淑美()永遠是「瘋狂二人組」的後盾,全家人因為挑戰各種極限,感情更加密不分。

 

【聯合晚報姜穎】

「教育無他,愛與示範而已。」盧蘇偉曾經在書中這樣寫著。

盧蘇偉指出,無論環島、泳渡日月潭或碰上三次颱風攪局,「總有一天要實現」的登玉山,都是家人「刻意營造」的。他認為,親子間感情要緊密,必需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一起參與活動,就有共同回憶,會產生源源不絕的話題。現在新聞若報導環島、泳渡日月潭,父子就有聊不完的天,一起咀嚼回憶。

身為知名親職專家的盧蘇偉表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兩種經驗很重要,第一是「愛與被愛」的經驗,另外則是「成功」的經驗,孩子得在課業或生活中得到成功的機會,才能建立自信。而「自信決定一切」,當孩子累積成功經驗,就會自覺是一個很棒的人,什麼事情都能做到。

 

土豆今年考上建中,爸爸送的「禮物」就是一起挑戰網球。
記者鄭超文/攝影

 

「我的兒子沒有叛逆期」,盧蘇偉欣慰地表示,由於親子間關係緊密,無所不談,兒子幾乎沒有叛逆不聽話的時候。

妻子張淑美也指出,土豆很多同學,都很羨慕土豆爸爸陪他去環島、泳渡日月潭,因為家長往往礙於種種因素沒辦法陪孩子。很多朋友也表示,很羨慕能陪孩子去完成一個任務,但他們自己一來沒有閒錢,二來沒有體力,實在做不到。土豆表示,周圍的同學很少和父母親一起活動,他很慶幸爸爸媽媽願意花時間陪他成長。

盧蘇偉強調,父母若希望孩子積極、為自己努力、負責,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放下手邊的工作,和孩子共同計畫一個特別的行程,讓孩子擁有成功的經驗。他也提醒家長,孩子未必會認為擁有財富、地位的父母才值得驕傲;他們需要能陪伴、瞭解他們的父母。盧蘇偉夫婦認為,孩子在上高中前,會需要父母,若忽視了他們,在高中以後,父母可能就沒有陪孩子成長的機會了。

 

盧蘇偉》3.3公里 游出孩子的自信

2008/11/16

 

盧蘇偉、盧蘇士父子,這對「瘋狂二人組」,騎單車完成環島後,再次挑戰泳渡日月潭。
照片/盧蘇偉提供

 

【聯合晚報姜穎】

小土豆圓夢 盧蘇偉全家奉陪

「陪你去環島」一書的作者盧蘇偉、盧蘇士父子,在完成了騎單車環島的夢想後,繼續挑戰「台灣人的三個夢想」之二「泳渡日月潭」。全家人從報名到練習,整整準備了一年,最後成功完成3.3公里的長距離泳程挑戰。

盧蘇士說:「環島,是爸爸送給我的小學畢業禮物,泳渡日月潭,則是另外一個」。盧蘇士小名「土豆」,今年已是建中的高一學生,他回憶說,泳渡日月潭是他小學六年級時主動向父母提出的要求。就像當初願意陪孩子環島一樣,爸爸豪爽地答應了

追夢大計畫 每天游20~30

一家人隨即展開整整一年的「圓夢計畫」。現職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的盧蘇偉,為了陪孩子泳渡日月潭,一家人都報名了泳訓班,進行長泳訓練。泳渡日月潭的全程是3.3公里,因此每次練習都要游滿1000公尺至1500公尺。土豆和爸爸幾乎天天去游泳,長50公尺的水道,每次至少要游2030趟。

盧蘇偉的妻子張淑美心疼兒子,常問「你不累嗎?」「不會啊,我很開心!」是土豆最常有的回應。張淑美指出,土豆從小熱愛運動,國中和國小時,幾乎天天慢跑,一跑就是3200公尺,還勤作伏地挺身,加上之前騎單車環島的「訓練」,游泳幾乎是「小case」。

 

小土豆的三個夢:騎單車環島、泳渡日月潭、打網球(努力中)

 

一年的準備 老爸已經跟不上

為了模擬游日月潭的環境,盧蘇偉帶家人去礁溪找湧泉,水溫僅18度,一下水,全身都在發抖。又聽說日月潭水很深,父子特地跑到水較深的羅東運動公園游泳池練習。想要模擬自然的游泳環境,一家人還找了個攔砂壩練習,土豆看到水裡游來游去的的魚都快嚇壞了,緊閉眼睛,不敢張開,深怕被魚咬。轉眼間,一年過去,那個總游在爸爸身後的小土豆,漸漸地,速度快得讓爸爸跟不上了。

到了活動當天,日月潭畔擠滿兩萬多人,場面很壯觀,幾乎看不見水面。父子拿掉近視眼鏡,跟著人群走,沒走兩步,就碰觸到冰冷的潭水。「人實在太多,根本游不動」盧蘇偉回憶,因為人太多,很難伸展手腳,一不小心就會被踢到,只能「站著游」,隨時有沈下去的感覺。「一開始會怕,水好深,根本不見底」,父子一起回顧當時的情境還記憶猶新。為確保兒子的安全,盧蘇偉還請擔任救生員的朋友,隨時游在兩人附近。

抽筋不上岸 「沒放棄的習慣」

才游了半小時,土豆突然抽筋了,腳很痛。盧蘇偉對兒子說,抽筋就不要游了,不如上救護站去休息。「我沒有放棄的習慣」,土豆堅持還是要和爸爸一起完成挑戰,稍微在水中休息後,父子繼續往前游。

土豆表示,當時才發現「運動真的很重要」,日月潭的水溫和游泳池不同,溫差很大,靠岸邊的水溫較高,但越往潭中央的水溫越低。游完上岸,他全身發抖,足足抖了30分鐘,最後靠著媽媽端來熱薑湯驅寒。

辛不辛苦呢?土豆抓抓頭,笑著說「撐一下就過去了,比起環島,並不會很辛苦」。最後,父子兩人全程游了1.5小時,媽媽一路在隨行的船上守候。游完後,別的泳客聽到兩人首次挑戰長泳,就能有這樣的成績,紛紛表示「很厲害」。一家人開心、滿足地回到台北。

「生命中挑戰 都很有信心達成」

盧蘇偉表示,泳渡日月潭「很值得」,回家後,孩子變得很有自信。對於生命中遇到的挑戰,都很有信心可以達成。

今年土豆考上建中,爸媽送他的禮物,是「一起」去上網球課。爸爸請來網球國手當教練,每周末全家一同上課,張淑美口中的「瘋狂二人組」,又開始新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