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職場上有一種人,讓人覺得只要他可以改變一下,整個工作環境都會大不同。可是像這樣的人,通常任何影響對他來說都是徒勞無功。

如果在工作場合中遇上這樣的人,只要明確劃分清楚、維持工作上的關係就好,不必試圖與他成為朋友。」

 

關於這一點,在職場一段時間之後,就能體會,互動可以有深有淺,不見得不喜歡一個人,就沒辦法跟他互動。

在職場要討一口飯吃,記得,同事不需要當朋友,這樣想,日子會比較好過。

 

主管常會為了職務上的立場,說大家都是一家人,要營造團結和諧的氣氛。

但是職場終究是職場,有些講法其實是表面,業績不好,「家人」也可以很輕易地被fire

 

界線分清楚,情緒比較不會牽扯過多。有時候情緒太重,工作反而不好做。

 

「為了不害怕面對他人的目光與評價,你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人生,而是活出自我的勇氣。」

 

剛好今天跟家長提到,當家長要練習的能力之一,就是減少對他人說法的在意,特別是談到教養。

因為教養的哲學很多套,每一個帶過孩子的人,都可能覺得他夠格談教養

(事實上,常常沒有或很少帶過孩子的人,也一樣覺得自己有很棒的教養理念,即便很多時候只是流於想像)。

 

形成自己的判斷,不是只有家長,是一般在社會上求生存的人,都要養成的能力。

能有基本的邏輯觀念,適當的敏感度,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社會事件的體察…等等,都是我們判斷的依據。

 

尤其在我們這個過去以集體主義為傳統的社會,要活出自我,不畏旁人言語,真是不容易。

很多老人家,過了一輩子的人生,只要人家跟他想法不一樣,就會很激動,連「尊重」都學不會。

 

沒辦法尊重別人,自己常常過得不快樂,然後再把過錯怪到別人身上,把自己扮演成世界上最悲苦的老人。

這種人生,我們看過了,就要早一點準備好,別讓自己落入那樣的處境。

 

「要以現實中的觀點,而不是理想中的目標看待自己與他人。」

 

這點是我們常有的困境,為此傷神心煩。沒辦法接納現實,或者沒辦法從現實出發開始改變,那我們就會像跟自己的想像打架,

明明現實就不是我們想得那樣,打得遍體鱗傷也沒有贏家。

不斷追逐他人好感的人生,常常到最後會是一場空。

 

※※※※※※※※※※※※※※※※※※※※※※※※※※

 

是的,我若早十年領悟這番道理或許我的人生會有不同的風景

 

老人家常以愛為名,維持這段關係變成他人期待中的樣子,來滿足雙方所需,我們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然而當需求不再被滿足或做不到他人期待中的樣子時,我們陷入以愛為名的情感中掙扎,

這時就會有第三人跳出來,以愛為名指責我們是不忠、不孝之輩。

倘若不再眷戀這段關係,是因為已沒有足夠的資源再被消耗,不願意再做為了討好及滿足他人期待中的樣子。

依舊抱著感謝之心,謝謝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而我沒甚麼了不起,只是敢與眾不同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