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餃是小豬從能吃食物以來就很愛吃麵食類的食物,像是古早味手工湯圓、粉圓、麵線…等
水餃也從高麗菜、韭菜、玉米…更是從主食變成點心,更不用說餛飩這類,只要口感及味道ok,他都會吃光。
顆數從八顆到十二顆直到最近的十六顆…體重當然也是直直上升中。

我們以前在台北時就會包餛飩,因為發現小豬會自己從頭包完,這玩意似乎能引起他的專心,
所以現在只要一有時間,簡單的幾樣食材,我在旁邊看著調味,他依舊可以自己完成,然後直接當午餐煮來吃,他自己可以感受到一些不同。
剛好學校某天也是大家一起準備中餐,有義大利麵,西瓜汁,水餃…等
小豬則被分到準備水餃那組,從頭到尾都自己來,有家長轉告我們,他煮水餃時居然知道滾了後要放冷水再煮一下,然後再撈起,很用心。

聽到這些,我們感到喜悅。


吃,除了餵飽肚皮,應該是種享受及滿足。

以前在台北,只知道吃好料的就是上館子,有時石頭火鍋、平價牛排,都以外食居多,常常吃的過撐,且囫圇吞棗的快速解決晚餐。

現在假日,幾乎都自己準備三餐,小孩有伴就會來敲門,大人累了就小睡一會,早晨有太陽光就搬張桌子和棉被出來曬,也會拿出象棋或者想翻的書,

坐著一起玩,任憑兩隻狗到處跑,牠門累了也就會趴在椅子上睡覺,我們也沒有人擠人的到哪裡朝聖,就放慢腳步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假日北上,看看父母及家人,我們也運用兩邊的就地資源,尤其是台北視聽圖書,常常幫助不少,

小豬也會說想吃小吃來回味,他騎著youbike到處晃,也說著那裡有間新開的店,那裡的小吃攤位已經遷移…似乎都逃不出他的觀察力;

我們沒有感覺到城鄉差距的不同,或許兩邊距離還算近,也或許因為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也或者學校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外地來的。

但小豬很喜歡這裡,除了有伴,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只要能遵守約定的時間點平安回家。

反倒是我,剛開始我要適應的是,常常下班回家後,還有一堆同學在家裡,要不就是假日一到就有人來敲門…

有時候,我會想要安靜。

從同學們的吃飯禮儀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大家似乎都有拿捏尺寸,家庭教養也很得宜,不會讓我感到不舒服。
我們一直認為,吃飯禮儀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的方式,所以我們也直接跟小豬說,如果將來要帶女朋友回來給我們看,若餐桌禮儀不佳的,就不用帶回來了。

剛好前幾天有個喜宴,可以做個借鏡,同桌的有個年紀比小豬大一年的小女孩,可能肚子太餓,菜一上桌就用手抓,爺爺在一旁拍了一下,提醒她
她則拿起筷子從盤子的最下面將菜再翻過來,然後直接在盤子翻翻,才夾起她想要的那一塊,奶奶則坐在隔壁桌吆喝著,然後不時地從隔壁桌傳菜過來,
看到這一幕,我只能提醒自己,如果連這吃飯禮儀都無法互相尊重,縱然是個成績優異的孩子,那又如何呢?

我也從小豬和同學們的相處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人際關係正在互相影響相互成長。
或許,現在住的地方比較鄉下,我們格外的注意吃這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